秦巴苍茫,汉水悠广,陕茶传千年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秦巴苍茫,汉水悠广,陕茶传千年

黄河穿流而过,陕北高原、关中平原、陕南秦巴山区三大自然区将陕西地形一分为三。南北高、中间低的地势让三秦之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,陕茶便是其中之一。

陕西是茶叶生产、茶文化、茶贸易的高地和中心,也是全国产茶大省。目前,陕西境内茶园面积298万亩,茶叶年产量12万吨,产值达212亿元,茶园面积、茶叶产量、产值稳居全国前十。茶产业已成为陕西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,也是陕西对外交流与合作、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

历史悠久,茶韵流芳

陕茶始于商周、兴于秦汉、盛于唐宋,繁荣于明清,有着3000余年的历史。早在西周初期,陕南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,并把他们制作的茶叶作为珍贵的上贡品,自此开启了中国贡茶之路。


汉唐时期,长安作为汉唐王朝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中心,成为茶文化与各家文化融合的地方。唐朝茶风鼎盛,饮茶习惯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。到了明清,“茶马贸易”走上了最为繁盛的阶段,陕西泾阳作为茶叶转运地,检运的工人多达上万人,这一繁荣胜景一直持续到了清末民初。也是在这一时期,陕西茶商抢抓边茶贸易时机,开创了茯砖茶的始祖文化,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诸多考古发现表明,陕西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茶区,亦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在汉景帝帝陵随葬品中发现的2150年前的茶叶,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茶叶实物,为世界茶叶历史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此外,在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茶具,经考究制成于咸通9年到12年,为唐僖宗皇帝御用真品,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、最完善、保存最完整、最精致的一套茶具,弥补了陆羽《茶经》关于煎茶记载的不足。


聚焦“三绿一黑”,走好品牌化道路

陕西茶叶主产区北靠秦岭,南倚巴山,位于陕南的汉中、安康、商洛三市。海拔高、林草覆盖度高、水源优质等自然条件造就陕茶“香高、味浓、富硒、耐冲泡”的鲜明特点。目前,陕西拥有“三绿一黑”四大品牌名茶,即汉中仙毫、紫阳毛尖、秦岭泉茗和泾阳茯茶。

随着茶园面积、产量的快速扩张,陕茶的品牌化之路也逐渐驶入“快车道”。为让茶叶品牌更具市场影响力,陕西从2012年起,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,逐步整合区域内众多茶叶品牌,着力推广陕西茶叶,并制定各类标准加以规范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绿茶、红茶、茯茶和高档、中档、低档多品种、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。


据《202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》,陕西参评的汉中仙毫、安康富硒茶、泾阳茯茶,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88.52亿元,较2021年增长13亿元;平均品牌价值为29.51亿元,位列全国第三。此外,紫阳富硒茶、泾阳茯砖茶、汉中仙毫被认定为中欧地理标志产品,为陕茶拓展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基础……“陕西茶叶”的品牌矩阵,正强势带动陕茶走遍全国、走向世界。

提质增效转型升级,向千亿茶产业迈进


近年来,陕西省将茶产业纳入省级9大产业链重点发展,以推进陕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,不断强化以“链式思维”抓茶产业发展,建机制、上项目、抓落实、强配套,茶产业链建设稳中向好、茶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
9月9日,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《陕西省“十四五”茶产业发展规划》,将按照“稳面积、优结构、强品牌、提效益”的思路,聚焦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夯实茶产业链前端,优化茶产业链中端,拓展茶产业链末端,持续做强绿茶、做大红茶、做精茯茶,提高夏秋茶利用率,提升陕茶品质,打造知名品牌,促进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,推动陕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
《规划》明确,到2025年,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,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20万亩,茶叶总产量达15万吨以上,一产产值250亿元,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,茶农人均收入1.2万元以上。茯茶年产量稳定到1万吨,年产值突破60亿元。

记者:欧晓嫦

来源:南方农村报南方+

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